
深研信息科技之理,乐享教研交流之趣——记我校承担的北京市信息科技教研活动
2024-12-02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发展步入“科”“技”并重的崭新阶段。自新课标颁布以来,我校信息科技教研组精准把握信息学科转型的时代脉搏,大步迈进信息科技课程改革的全新征途,面临挑战,坚持守正,机遇来临,勇于创新。历时三年,我校信息科技新课程实现了从旧换新、从零到一的稳步落地,教研成果在西城区信息科技教研活动中屡受好评。
橙黄橘绿,秋风细雨,2024年11月13北京教育学院2024北京市中小学信息科技特级教师工作室的老师们、相关区县信息科技教研员、北京市初中信息科技骨干教师们首次走进三帆校园,开展“互联网应用于创新”模块教学交流研讨会。
研讨会内容丰富:由北京教育学院信息教育系系主任郭君红老师主持;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初中信息科技教研员林志奕老师在开场中介绍了我区新课标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思路;我校信息科技教研组组长刘爽老师做了一场题为“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设计思路”的微讲座,该讲座汇报了我校教研组对新课标的理论理解与落实理念,提炼了“结果导向,评价先行”“素养主干,承托内容”“按层下钻,细化分支”的教学设计原则,介绍了“互联网原应用与创新”与“物联网实践与探索”两个模块的典型课例,体现了我校教研团队在信息课程校本化探索路径的先锋性和科学性。
当日上午,张雅雯老师与2027届2班展示了“域名解析我揭秘”一课,并在研讨会上进行现场微格教学。该课在深度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生动形象地讲解了互联网应用背后的数据传输原理,借助“答疑寻师”过程类比域名解析过程,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迁移;借助模拟仿真平台模拟域名解析的过程,帮助学生可视化地学习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过程;在实验中解决“无法访问网站”这一真实问题的过程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最后,从模拟环境走向真实世界,观看视频,讲解IPV4体系中没有中国的根域名服务器,而IPV6体系中我国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根域名服务器,学生感受到自主可控的必要性,增强信息社会责任。在类比学习和实验验证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兴趣与实践热情。他们在类比时深入思考,感受过程,于实验中严谨操作,观察记录,以行动检验认知,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拓展思维、积累经验,学习自主性与科学探究能力得以有效锻炼与提升。
接下来,与会老师观摩了徐雪迎老师与2027届17班同学的“网络中的数据交换方式”一课。该课用别开生面的小组比赛为学生提供体验原料,促进认知发展;以专业仿真的网络实验为学生创造探究空间,培育计算思维。徐老师从“马拉松”的起源讲到《驿使图》的渊源,网络中信息接力传递的核心思想一点即破,从万里长城烽火台讲到自主可控路由器,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重大意义得以升华。在动静结合的课堂上,学生深度参与,踊跃发言,展现出三帆学子博学、好学、会学的风采。
最后,张老师和徐老师分别就当天展示课题进行说课,与会老师点评交流。满满一上午的教研活动形式多样,为与会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新课标实践案例。郭老师充分肯定了我校教研团队接地气、肯钻研的实干精神与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果,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信息科技教研室王飞老师给予“大道至简”的高度评价。
伴随着老师们热烈的掌声,本次市教研活动圆满落幕。这不仅是我校信息组青年教师一次宝贵的展示分享、学习交流的成长机会,更为我校信息科技教研组打开了对外交流的窗口,提供了更高维度的展示平台,我们将以此为新起点,对内深研信息科技之理,对外打通教研交流之道,让我校信息科技教学研究与实践走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