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开展《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 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读书分享活动

2024-06-03

为不断探索高效课堂,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实践落地,2024年5月21日下午全体会时间,我校教学处组织开展了《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的读书分享活动。

本次分享邀请了数学和历史组的四位教师代表,每个组都是由骨干教师和新教师组成,既体现我校传帮带的良好传统,同时也是为了碰撞出更多思维火花,带给老师们利用SOLO分类理论提升教学质量的更多思考与启发。

数学组樊方园、韩晓萌两位老师读书分享的主题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 以教育的智慧托举学生》。她们先简介了SOLO分类理论,而后重点介绍了如何将SOLO分类理论应用于数学分层教学设计的思考以及教学实践。

2.jpg

两位老师认为SOLO分类理论为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质性评价方法。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的思维结构,划分学生的认知水平。基于此,老师们将其应用于数学分层教学设计中,能更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两位老师分别结合《不等式性质》、《有理数全章总结》、《一次函数全章总结》的具体教学实践,分享了在数学分层教学设计中,应用SOLO分类理论通过调整教学侧重点或知识探究方式,以实现助力所有学生的思维水平向更高层级提升的目标。

韩老师在复习课中,请学生回忆了有理数运算法则探究过程,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提到了本章重要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和转化,这本身也是将知识进行整合的过程,体现出思维的关联结构水平,最后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结构图的构建,将学生思维结构水平由多点结构提升至关联结构。

樊老师分享了和学生共同小结的函数研究的问题清单,并呈现了学生围绕学习一个新知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还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展开激烈讨论的视频。老师适时点拨和鼓励,激发了学生从更高视角进行概括和归纳,向抽象扩展结构迈进。 

     5.jpg

最后,两位老师总结认为将SOLO分类理论恰当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它既是学生思考的一个“推动者”,同时又有助于教师观察和区分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衡量学生理解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是教师评价学生、组织教学的有效工具。

历史组陈化锋、董健健两位老师结合学习SOLO分类理论的心得,重点分享了他们在优化教学问题设计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6.jpg

首先,董老师简介了SOLO分类理论。它作为一种质性评价模式,评价的不是学生“学了多少”,而是学生“学得多好”。它将学生的回答分为五个层次,水平由低到高分别是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结构。这一理论不仅为教师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学科能力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工具和手段,同时为改进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指引了方向。

陈老师谈到新课改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强调教学评一体化,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评价能够改进教,促进学。其中最难的是如何进行评价设计,如何把设计融入课堂。我校近些年积极推动“逆向设计”理论用于教学设计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SOLO分类理论也是一种针对学习程度的由量性评价到质性评价的阶梯性的评价模式,这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评价工具。

接着董老师结合自己作为新教师近一年以来的说课、微格、展示课等经历,分享了自己在《盛唐气象》《青铜器》等课例的问题设计中的思考和困惑。面对董老师提出的如何从教学内容本身出发,设计出有思维含量的开放性问题的疑问,陈老师的回答高屋建瓴,从历史课程的学科本质和育人功能入手,举了和学生探讨“科举制”的例子,通过和学生层层深入的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并认可重视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同时认识到读书的目标追求需要与时俱进。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

7.jpg

两位老师在总结中提到,借助SOLO分类理论能不断提升问题设计的质量,问题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提问方式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提问场景具有情境性、实践性,提问立意具有现实性、德育性。

教学处主任殷寒君老师进行了活动总结,她认为四位老师读理论读得透彻、用得扎实。精彩的读书分享既让我们感受到新教师的活力和成长,也感受到了骨干教师的实力和智慧。借用SOLO分类理论,教师可以描述清楚学生回答问题的思维层次水平,继而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了解课堂学习的质量。这也是SOLO理论被称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的原因。除了用于改进教学设计和课堂,SOLO理论还可以运用于作业设计、测评等方面。虽然它不是适用于所有学科,但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评价学习质量的工具,能帮助我们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恰当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能使我们教得更专业,使学生学得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