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赴山海 心向未来——记我校班主任教师赴大连参加暑期班主任专业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
2024-01-10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升班主任带班水平和工作实效性,解决在学生教育与管理中面临的困惑和难题,推进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发展,我校组织班主任教师及兄弟学校的部分小学班主任教师于7月19日赴大连参加“2023年暑期班主任专业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
在五天的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在专家老师们的引领下,针对当下班主任关心的焦点问题,如:心理健康、家校共育、职业生涯规划、班级文化建设等诸多题,老师们开展了深入的探讨,这里既有来自专业理论视角的分析,也有来自同伴的实践智慧。在面朝大海、凉风习习的大连,老师们一起倾听,共同研讨,深入思考,携手追寻教育的大格局和真境界。
一、班级建设•从外显有规到内涵有德
人类需要道德是为了使生活更美好,而不仅仅是增加不必要的限制。教育不仅需要浪漫的理想主义情怀,更要冷静的科学主义精神。教育者应该敬畏生命,让其符合自然规律自然而然的成长和成才。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与集体舆论?结合这一问题,全国知名德育专家、班主任工作研究专家、北京教育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张红老师带领老师们开展了深入的探究和讨论。张红老师以工作坊的形式,与老师们深入对话,从管理、训练、教育等多个维度带领老师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热烈讨论。老师们彼此间举案例、说事实、讲方法,互相激发思维的火花。
张红老师指出:班级建设的最高目标是打造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常规有序、凝聚力强、风气优良是所有优秀班集体的共有基本特征。这样的建设目标,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外显有规,内涵有德。所谓外显有规,指得是常规管理与建设,更多指的是集体呈现出来的外部特征。从表面上来看,班级已经形成了集体生活的基本秩序,学生们的举止符合规范,班级事务的运转流程清晰。这是集体生活形成的第一步,也是至为关键的一个节点。所谓内涵有德,指的是集体内在的特征或本质——班级的文化建设或风气。规范的行为不是来自于外在的控制,而是来自于内在的精神或心灵滋养。老师们认真聆听讲座并积极参与互动。
在一天的热烈讨论和充实学习中,老师们结合学生的学情和班级整体情况,更清楚的认识到:在班级建设中,或许应该遵循这样一条路径:外化——内化——再外化。先是在民主的基础上初步建立班级的基本制度或秩序,将集体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作为教育手段,使得大家能够理解和认同制度背后的道德精神,最终外显为学生们的道德行为。内涵有德是目标,外显有规是结果。
二、关系建设•从人在一起到心在一起
教育就是关系学。关系建设能力是班主任育人能力的重要内容。班级中的关系建设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建设。当我们忽视了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简单机械地重视秩序、权威或尊重、平等时,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极易陷入紧张或失序的状态,家校关系亦如此。班主任需要从教育的本质属性、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出发,用专业性推进自己在带班过程中的关系建设能力进阶。结合这一重要问题,北京教育学院德育与班级管理教研室主任郭冰老师带领班主任老师们深入探讨:如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班级氛围。
郭冰老师首先请班主任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理解,来绘制自己班级的人际关系图。老师们饶有兴致地积极参与,不仅将班级中的成员复杂的人际关系清晰展现出来,而且在绘制和分享过程中,也将自己的带班理念和班级奋斗目标等全方位展示出来。
郭冰老师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从班级中关系建设的特殊性、人际关系的伦理维度及同伴关系和班风怎样影响集体关系等方面为班主任老师们详细讲解班级管理的方法与技巧,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既有高屋建瓴的专业指导,又有透彻的现象剖析,更有落地的解决方案,实用、高效,引发了老师们的深入思考。同时引领大家积极探索在新时期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关注和引导向善向上的关系场,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育人目标。
通过一天完整、系统的学习和讨论,班主任老师们更明确: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教育关系。教育者首先向受教育者张开自己的怀抱,体谅和理解受教育者,主动接受他们带给自己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进而对受教育者产生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管理体系•从管控到赋能
在带班过程中,需要班主任老师们关注秩序和目标,进而打造向善向上的班集体。在前面两位专家的专业指引和系统构架下,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教师、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北京市骨干班主任任国清老师基于自身的带班经验,为班主任老师们带来从“管理控制”到“自主成长”——班级管理模式探索之唤醒生命的自主成长主题报告。
任国清老师所带班集体2020年荣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称号。带班过程中,努力实践和探索赋能型带班育人理念,形成了“赋能型班级管理体系”和“班级自治管理机制”,构建了“幸福成长支持体系”并梳理出“友善而坚定的育人风格”。努力通过设计班级幸福课程,关注塑造学生阳光自信,积极进取、仁爱友善、审美感恩、社会智能等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了意在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带班育人方略。
听了任国清老师的报告,老师们感觉很受益。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饱含情怀地读懂学生,做学生的人生导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班集体建设需要班主任老师深入思考、理清带班理念和脉络,设计系列活动、加强方法指导、创新家校沟通,用心用爱创设带班抓手,唤醒学生生命的自主成长。
四、贯通培养•携手助力成长
从小学升入中学是学生成长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帮助学生做好小学与初中的顺利衔接、平稳过渡,扎实推进学生各方面习惯的培养和落实,本次班主任高级研修班,我校还邀请了部分小学兄弟学校的班主任教师代表参加。在研修过程中,专门设置了我校部分教师与小学学段参会教师的分享和交流活动。
我校德育校长李桂芬老师从学校的角度向老师们介绍学校层面的德育建设——“三自四型”德育课程育人实践体系,立足初中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基于学校工作实际,学校的德育工作围绕初中学段的学生成长和发展特点展开,通过培养“自律”、“自主”、“自强”的“三自”三帆人,奠定学生发展基础,以“学科培育型”、“活动推进型”、“场域浸润型”、“家校共育型”的“四型”德育课程体系为途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年级组长戴德明老师立足学校层面阶段目标确立,向老师们讲解在年级层面进行目标分解的教育教学推进工作。年级组层面将目标分解,进一步细化为每个月份或者具体时间段的重点培养目标。同时,年级结合学校的课程建设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可开展特色的年级自主活动,丰富和完善学生的在校活动,提升习惯培养的细节和时效性。
班主任吴文懿老师结合带班实际经验,就“在习惯培养中找到成长的节奏”与小学老师们进行了经验交流。从班级管理层面上来说,班主任要遵循年级组在每个时段的培养重点,依据本班班情,将目标进一步细化,并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途径和方式落实。
在实践中学习,在研究中成长。本次奔赴山海的大连之行中,有老师们的头脑风暴、有专家们的系统点拨、有同行们的彼此启迪,我们一直在追寻教育的大格局和真境界。做学生成长的领路人,班主任要从管理走向教育,释放更多成长的动能,更好地服务和成就学生发展,携手走向更美好的未来。